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特色专业

2013-04-23 16:04:00 阅读量:594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04实施招生以来,目前已有四届本科毕业生466人,在校生有08120人,0999人,10127人,共计346人。本专业主要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2人,特聘客座教授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助教6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其中在读博士3人;具有硕士学位2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院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教坛新秀1人,院级“教坛新秀”2人,有2名教师被评为省模范教师和省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为淮南市“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理论工作者)第一层次人才,1人为淮南市劳动模范并享受淮南市政府津贴。。

本专业建设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明显增强。2008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遴选为淮南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被遴选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几年来,共承担省厅级教、科研课题17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厅级教、科研成果奖7项。该专业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2003年遴选为院级精品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9年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支撑该专业的经管实验实训中心2008年被遴选为院级实验示范中心,2010年被遴选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该专业所依托的经济学团队被遴选为院级教学团队,2009年经济学团队中有四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同年,政治经济学被遴选为院级B类重点学科。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

1.以能力为本,优化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围绕能力培养这个核心,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此外,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渗透。

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职业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依托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这一突出实验平台,大力完善学生在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外贸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学习的有效机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以期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经营实况,为后续学习提供实践基础。通过巩固已有实习基地,开辟和拓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为期2周的专业见习,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多种方式推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努力突破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技能强化与职业能力培养瓶颈。

3.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外引内培,加大对外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机制,较好地充实了教学科研队伍,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吸引企业和社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着手培养既了解社会需求,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学人员。

4.积极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集中了经济与管理系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凝聚了包含经济学教学团队、省院系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内的教学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与淮南市中小企业的合作基础,挖掘实习基地的潜力,展开各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起“企业—学生—教师”三方互利互助的合作新机制,力图建立起若干融生产、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本地企业为依托,发挥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挖掘学生创新创意,为淮南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培训与营销设计等智力支持,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切实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5.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按照学院关于教学与教学管理有关制度的要求,逐步配套建设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及相关制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教研工作方面的基本制度:教研室的基本工作职能;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教研室教学工作学习制度;教研室听评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二是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教案编写基本要求规定;关于规范试卷批改、试卷装订的规定;教师考勤、考核制度;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关制度:经济与管理系实验室工作系列制度;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制度;经管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四是教研与科研工作制度:教师科研奖励制度等。

三、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师资力量。虽然在师资队伍的外引内培上取得一定进步,但离建设专业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实践培养突出的目标还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师资数量,职称结构尚不合理,学术与学科带头人紧缺, 学术梯队尚未完全形成;师资的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科研课题,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很少,在省内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偏少。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有待提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但现任教师中多数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开展实践性教学困难重重。

2.课程体系设置尚待完善,实践培养有待加强。受限于教学条件和管理条件的不足,课程体系难以完全按照符合国际先进理念、市场岗位需求、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来设置调整。尽管建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开展了诸如外贸单证等实务操作模拟,但还远不能满足课程实验和外贸业务模拟教学的要求。

四、项目建设工作意见和建议

主要建议有二: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引进要符合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需要,考虑经管人才引进的现实困难,可以适当提高学科急需或关键人才的引进待遇。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受制我系学生不断增长,班级规模较大,现有的实验教学设施不能满足要求,建议学校增加经管实验实训教学用房,添置新的计算机软硬件,并对现有设备损耗及时更新。

四、下阶段建设计划(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分类阐述)

教学研究:教学以外贸应用为主线,侧重于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培养方向的具体要求,确定各培养方向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既要强调专业的一致性,又要保证培养方向的差异。坚持落实“以教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研究”的教学理念,坚持贯彻“在人才培养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培养人才”的办学思路,积极广泛参与校级课程、专业、教学成果、教科研课题、教学名师等评选或立项的活动,加大专业建设经费、师资和硬件投入力度,明确建设任务,强化过程考核,实施专业课程出版资助,以教学研究活动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学科新优势、新特色,促进外贸人才的培养。

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验实训课程比例,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在现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系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再完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2门院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争取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鼓励教师自编适合应用型培养方案的校本教材,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教材1-2门。

队伍建设: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制定及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培育和构建学术梯队;以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带动学术团队骨干老师的培养和成长;通过在职培训、国内外进修和访问、科研经费支持、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等措施,创造条件促使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后面的建设周期内,保证每年至少引进一名博士、培养1-2名博士,职称方面,讲师以上职称占到建设团队的85%以上(希望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副高级以上职称占40%左右。

实习实训:继续执行专业见习实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安排专门教师负责学生训练和指导,并把学生的技能提高与学科专业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扶持学生参加校内科研项目立项,开展研究性学习。完善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巩固已有实习基地,开辟和拓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维,挖掘实地基地的新优势,改进实验设备、增加及更新实验软件。

人才培养:结合专业发展历史和特点,依托外贸行业实际,立足淮南经济区位,以外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具体要求,确定培养面向外贸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落实专业下的不同方向培养,在特色专业下设置贸易方向与金融方向,既保证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不变,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向选择,从而保证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继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