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关于做好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2021-09-25 16:09:00 阅读量:317

关于做好2022届毕业生

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各部门、各二级学院:

我校2022届毕业生共6296人,其中,本科毕业生5567人(包括:普通招生4130人,专升本873人,对口招生564人),专科毕业生729人(包括:社会招生生648人,应用技术学院81人)。本科毕业生人数较2021届增加387人,专科毕业生为2016年以来的首批毕业生。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就业创业工作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更加艰巨。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全力促进实现2022届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推进“一把手”工程,着力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

1、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事关学校的事业发展,事关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检验指标。要深刻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谋划、全员发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落实“一把手”工程,夯实主体责任。调整充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主要领导作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要亲自协调部署、定期研究推进就业工作,制定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健全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发挥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作用,建立就业工作网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压实推进就业工作。

3、完善就业督查机制,推进工作开展。要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督查、通报、约谈等机制,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签约率、年底就业率、升学率等与二次绩效考核、专业认证、招生与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政策,不断激发队伍活力,提升工作效能。学校将适时对各学院就业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新做法,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确保政策和工作落实见效。

4、做实就业统计,守住工作底线。要严格落实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落实就业证明材料“四级签字”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就业数据信息管理,建立就业统计工作责任制,健全毕业生参与的就业状况统计核查机制,规范就业统计工作。

5、摸排就业意向,实时监测就业状况。各学院要结合就业教育,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并做好就业状况跟踪工作。要确定工作进度清单,明确工作任务,实施挂图作战,进行销号管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进行分类指导,做到底数清、责任明、对策实、效果好。

6、强化教育引导,营造就业氛围。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广泛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营造就业创业良好舆论氛围。

7、牢固安全意识,保障就业实习安全。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普及就业创业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各类招聘会的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做好毕业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全面、细致排查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择业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二、强化服务保障,以更优质量打造就业创业服务新内涵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定期面向辅导员、毕业生班主任等就业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政策和业务培训,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就业指导能力培训,选送部分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就业工作培训班,系统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理论研究及论文推荐上报,全面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在毕业班中设立就业信息员,协助开展就业意向调查、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就业状况实时统计等工作。

2、以升学率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毕业生继续深造作为学风建设、提升就业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为学生顺利升学筑牢基础。要将学生升学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课程介绍中,通过课程授课引导、第二课堂引导等,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认清自我;要建立意愿考研学生档案,针对性的开展考研交流、考研宣传及跟踪服务等,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地以及后勤保障等服务,创造良好的考研学习环境;要定期跟踪帮扶考研学生,提高录取比例,通过定期举办考研指导讲座、整理发布历届考研成功学生名单、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切实提高学生考研升学率。

3、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健全服务体系。面向学生开展一二年级职业生涯教育、三年级升学与创业指导、四年级就业能力强化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组织、比赛、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努力打造就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

4、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提升工作精准度。充分发挥“星火”生涯指导工作室和“E+”职业指导工作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各学院应着力构建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就业工作活动品牌,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加优质的平台。

5、做好分类指导,增强职业认识。针对毕业生不同的择业升学方向,学校举办就业、升学指导系列讲座不少于 5 场,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面向各届学生举办不少于 3 场,要特别加强对学生考研升学各环节的指导;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公益指导培训;邀请企业管理、技术和招聘人员,来校举办职业发展讲座;举办“校友讲坛”,邀请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友分享职场经验,开展座谈交流,帮助毕业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

6、做好困难帮扶,实施精准推荐就业。要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保、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特殊毕业生信息库,重视并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精准帮扶。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建立院系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快就业。积极配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做好求职创业补贴申请和发放工作。

7、加强创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学校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建设的调研和规划力度,积极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和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做好省级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民智众创空间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创业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大学生创业导师的遴选和聘用工作,加强导师在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工作。从校友创办企业、合作企业中遴选、建立一批创业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已有基地的共建工作。做好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评审和资助工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会同人社部门开展好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做好淮南市特色创业培训班的承办工作。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做好遴选和宣传工作。

三、拓宽就业领域,切实构建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的服务体系

1、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各县域地方人社机构的交流沟通,面向国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经济发展活跃和人才战略积极的区域城市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等优质单位联系,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市场,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保证充足的岗位供给。开展好“就业大篷车”活动,主动把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参观考察、顶岗就业,适时签订就业协议。

2、优化校园招聘,加强校内就业市场建设。校、院两级按照专场化、小型化、常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校内市场就业主渠道作用,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对接精准度。各学院根据专业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周三下午在创业孵化基地308教室定期举办校园招聘集市,分类举办由地方人才机构、国有企业等组织的中型组团招聘会,适时举办大型就业洽谈会,为我校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就业渠道。

3、改进线上招聘,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要充分发挥线上招聘灵活、便捷等特点,逐步完善网上就业市场功能,建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

4、用好政策性岗位,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对“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及大学生应征入伍、基层社区岗位等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毕业生用好政策性岗位。要引导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符合个人职业规划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

5、健全工作制度,反馈人才培养工作。要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就业工作与实习工作的一体化融合,在安排实习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就业的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动态管理,各二级学院每年要新建不少于3个毕业生就业实习工作基地,并结合市场开拓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和校友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学分评定,实现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6、提升效度和精准度,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要围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签约率、年底就业率、升学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提升就业工作效度和精准度,开展切实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成长成才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通过谈心谈话、家校联动、朋辈帮扶等举措,缓解“慢就业”压力,鼓励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关于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1).doc